商标被恶意抢注,该如何应对?
添加时间:2025-09-10 10:28:43
浏览次数:37
在商业领域,商标承载着企业的形象与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标抢注现象愈发猖獗。当企业遭遇商标被他人恶意抢注时,往往会陷入困境,不仅可能失去对自身品牌的控制权,还可能面临经济损失和市场份额的缩减。因此,了解商标抢注的相关知识,掌握应对策略,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1
要想弄清楚商标抢注,那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什么是商标。
商标是一个法律上的术语,是指用以识别和区分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标志。它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涵盖常见的图像、文字,还包括声音等元素。虽然在我国,气味暂未被纳入可申请商标的范畴,但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气味商标已成为现实。
申请商标需要遵循一系列标准和要求,其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个优秀的企业,商标是品牌的象征,它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信誉和产品质量。而一个具有广泛传播度的商标,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宣传效果,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促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与商标之间,是相互成就、相辅相成的关系。
2
商标抢注,指的是行为人不以使用为目的,通过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的行为。这一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商标抢注,是指在未经在先权益人同意的情况下,将其拥有在先合法权益的标识进行商标注册的行为。这里的在先权益人,涉及到一个重要概念 ——“在先权益”。简单来说,“在先权益” 是指在商标申请日之前,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即便该商标尚未注册,商标所有权人也可依据此对抗他人的恶意抢注。
狭义的商标抢注,则是指未经商标标识先前使用者的同意,将其商标进行抢注的行为。
驰名商标,即便未注册,在异议或撤销程序中,也能够对抗他人的商标申请或注册,并且可直接禁止他人使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先权益” 的时间节点是在他人注册商标的申请日之前,而非注册日。也就是说,若在他人已申请商标注册但尚未成功的期间,抢先使用或收益,并不属于 “在先权益” 范畴。拥有 “在先权益” 的主体享有 “在先权利”,可优先注册,若遭遇他人抢注,有权申请撤销或驳回该商标。
2020年11月,四川藏族小伙丁真因一段短视频迅速走红网络,引发广泛关注。在他走红后不久,众多企业纷纷瞄准商机,开始抢注 “丁真” 商标。据《经济日报》报道,自丁真走红以来,已有众多企业和个人申请注册了数十条与 “丁真” 相关的商标,涉及美容、饮食、化妆品等多个领域。然而,这些抢注行为均是为了获取不当利益,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最终,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依法驳回了共计78个相关商标的注册申请。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社会焦点,其名字瞬间家喻户晓。此时,若有人企图抢注莫言的商标,显然难以成功。但有一位工程师,早在莫言成名之前,就已注册了名为 “莫言醉” 的白酒商标。原本仅花费1000元注册的商标,因莫言获奖,市场价值飙升至1000万。在此案例中,该工程师的商标注册行为是在莫言成名之前,符合法律规定,其商标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
如果发现他人正在申请注册与自己在先使用且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企业应在商标公告期内及时向商标局提出异议。在异议过程中,需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对该商标的在先使用情况以及商标所具有的影响力,例如广告宣传资料、销售合同、发票等,以支持自己的异议主张。
若恶意抢注的商标已经注册成功,企业可依据《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撤销该商标。同样,在申请撤销时,要准备充足的证据,证明对方的抢注行为具有恶意,以及自己对该商标的合法权益。
当企业的商标被恶意抢注,且通过异议或撤销程序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时,可以考虑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抢注商标无效,并要求抢注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诉讼过程中,需要聘请专业的律师,收集有力的证据,以提高胜诉的几率。
企业应从源头上加强商标保护意识,在产品或服务推出之前,尽早进行商标注册申请,确保商标的在先权利。同时,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定期对商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商标抢注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注册防御商标等方式,扩大商标的保护范围,防止他人在类似或相关领域抢注商标。
商标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面对日益严峻的商标抢注问题,企业必须提高警惕,加强商标保护意识,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护好自己的品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若您在商标保护过程中遇到疑问或困难,可联系专业的知识产权机构,如恒律知识产权,获取专业的建议和服务。